關鍵字搜尋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首頁 »新聞中心 »媒體報道 »【東方日報】公院擠塞 醫路向北

【東方日報】公院擠塞 醫路向北
近年港人北上成風,除了食玩買外,求醫亦是一大趨勢。有港資集團於深圳成立私家醫院並營運約3年,上月醫院錄得港人求診人次按年上升3倍,不少病人在該院接受手術,項目包括香港公立醫院輪候時間較長的白內障、膝關節置換手術等,相關需求亦按年增加6倍。而在醫療券計劃下,更已服務5,000名本港患者。參考該院部分項目,收費較本港私院的水平確有頗大差異,差距最大的是治療癌診的標靶藥,香港收費是內地5倍,一般身體檢查項目亦相差逾倍。有病人組織指近年確有市民北上求醫潮,提醒港人北上時,應選擇港府醫療券、醫健通等計劃生效的內地醫療機構,加強個人保障。
 
本港公營醫療輪候時間長,私營收費昂貴,令不少港人回內地看病。港企新風天域在內地經營綜合醫院,該公司執行董事、大灣區首席運營官蕭毅晃指出,轄下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於2022年5月正式營運,至今年診港人人次達1.7萬,其中上月的港人門診量更按年增加3倍,而醫院的收入中亦有近三成來自港人,其中腫瘤科病人中,更有八成為香港人。此外,去年醫院的排期手術亦較前一年增長近6倍,當中包括前列腺、白內障、膝關節置換手術等。
他坦言,初時院方並不預期港人反應如此熱烈,但在新形勢下,一方面要加強招聘會講廣東話的人員服務港人,同時醫院亦聘有約30多名香港醫生,佔整體醫生人手近三成。
 
該醫院去年8月參與港府推出的「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蕭指出,計劃之下,醫院至今已錄得近5,000名香港長者就診,當中兩成為身體檢查、兩成一為口腔服務,同時亦有較多人使用眼科檢查、外科檢查等本地少有的專科檢查服務。
 
北上消費的主因是「性價比」,北上醫療亦一樣,蕭毅晃就以膝關節置換手術為例,指出香港公立醫院中,相關手術平均輪候時間長達兩至4年,而私家醫院中,該手術的收費平均要近14.2萬港元,但蕭所屬的深圳醫院套餐收費單膝為4.2萬元人民幣,即約4.6萬港元,且最快一周內可安排手術,主刀醫生也可自選。蕭強調,該院目標並非與香港私院「爭飯碗」,而是希望讓更多因價錢問題而延誤求診的病人得到醫療服務。
 
本港正研究推行私院收費透明度制度,蕭就指出,內地已設有類似措施,而該院的服務亦設立「套餐式收費」,不會就「每一塊棉花」等物料額外收費,並於門口設有電子價目表,供病人參考。另外,院方亦有與多間香港保險公司合作,將該院服務納入目前的醫療保險計劃受保範圍。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就表示,其朋友及其他病人組織亦曾反映近年有北上求醫潮。由於內地入藥價格及租金較低,令兩地醫療服務在價格上有一定差距,可能是吸引市民回內地求醫的原因之一。對於服務質素,他就強調內地醫療水平不一定比香港低,國內亦有很多「再世華佗」、專家等,不過國家大,醫生人數也甚多,醫療水平「好視乎搵邊位醫生」。他建議港人若打算回內地求醫,最好找有一定認證的大型醫療機構,避免意外發生。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亦指出,自從疫情後,北上吃喝玩樂外,北上求醫的趨勢亦愈來愈明顯,其中一大原因是醫療服務的性價比。隨北上看病的人數上升,他擔心醫療事故亦可能會增加,提醒市民目前香港政府對參與大灣區醫療券、醫健通等計劃的機構有一定程度監管,故市民亦可以選擇相關機構。同時,他希望政府加強對認可醫療機構的把關,亦可考慮教育市民如何選擇合適、有保證的內地醫療機構。
 
彭鴻昌又提到,香港牙科服務收費較貴,動輒可能要花費過萬元,而內地僅需數千元,吸引市民「貪平」,甚至未有考慮自己有否需要就北上內地睇牙。他指出,香港牙醫主張幫病人盡量保留真牙,但是內地似乎不同,甚至有部分牙科機構會建議病人「一次剝幾隻會平啲」。彭鴻昌提醒市民要小心選擇醫療服務。
 
原文網址:東方日報A1:公院擠塞 醫路向北 | on.cc東網 | 中港台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50612/bkn-20250612033009668-0612_00822_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