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2025全球峰會
2025全球峰會

首頁 »新聞中心 »大灣區全球醫療峰 »2025全球峰會 »「立足香港 聯動灣區」 大灣區-全球醫療峰會國際觀點回顧

「立足香港 聯動灣區」 大灣區-全球醫療峰會國際觀點回顧


在新風天域「大灣區全球醫療峰會」上,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教授發表了題為「重新定義癌癥護理:更智慧的療法與全球影響」的主題演講。莫樹錦教授以其在肺癌研究和精準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而聞名,他回顧了ADC、mRNA疫苗等現有的腫瘤精準治療手段及其各自利弊,著重介紹了通過AI為患者挑選更合適的治療靶點從而實現智慧治療及評估的三維定量技術。最後,莫教授還就藥物如何走向全球進而影響全球進行了簡單討論,並強調了香港作為臨床研究註冊地的優勢。



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教授帶來了題為「Al+Tubeless外科 賦能癌癥手術+器官移植的現在與未來」的主題演講。
何健行教授是中國微創胸外科的主要開拓者和指南製定者之一,在國內外胸外科界享有盛譽。何教授介紹了AI創新技術在精準診療體系中的重要性,展示了19項外科醫療中AI技術上的創新。最後何教授強調,在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醫療行業需要用更快、更標準化、更簡單的方法來完成外科的使命。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胸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市肺部腫瘤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發表了題為「從主要研究者的視野看中國肺癌的註冊研究」的主題演講。陸舜教授深耕腫瘤學及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領域,演講回顧了其團隊牽頭完成的22個肺癌適應癥相關研究,擴大了精準治療適應人群,以提高肺癌患者臨床療效。陸教授指出新藥創新應以患者為中心進行臨床研究,在基礎科學、轉化科學、監管科學、醫學科學這四項科學的基礎上,持續做中國創新和國際創新的突破,從而實現科學價值、臨床價值及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院長雷光華教授就骨關節炎(OA)全球研究進展進行了主題報告。雷光華教授對近年全球頂級學術期刊中關於 OA 的文獻進行了整理,從危險因素預測模型、發病機製、治療靶點和治療方法5個層面對全球 OA 研究進展展開討論。雷教授指出除了遺傳、肌肉力量、肌肉品質等傳統危險因素,0A的發生與力學失衡息息相關,主動步行可降低 OA發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近年來全球OA領域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疾病負擔的加劇也令人憂心,呼籲儘快製定相關政策並採取有效措施。



新風醫療董事會成員,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榮譽院長梁智鴻醫生就現代技術與傳統醫療的融合發表主題演講。梁智鴻醫生闡明了現代技術對疾病診斷的促進作用,如遠端診斷、線上會診、可穿戴醫療設備的遠端監測等,以及在治療領域,現代技術在機器人手術、空心血管支架植入、康復和電子假肢等方面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同時他也指出一些不足的存在,比如AI問診可能削弱醫患關係,資訊洩露風險等隱私和網路安全問題。他呼籲在推進技術創新的同時,需關註其潛在風險,確保醫療實踐的安全與人性化。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教授發表了主題為「重新定義大腦: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的融合」的演講,就人工智慧如何開創醫療實踐新時代進行了主題報告。葉玉如教授深耕生命科學及分子神經科學領域,在演講中葉教授用阿爾茨海默病癥研究作為案例介紹了人工智慧在建立基因資料庫及輔助開發基因測試中的重要地位。她提到,人工智慧有潛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加速醫療保健的進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發表了題為「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臨床藥物開發協同作用」的主題演講。劉澤星教授深耕風濕及臨床免疫學領域,現場為大家介紹了大灣區臨床試驗和藥物開發的現狀,以及臨床試驗的趨勢,並強調了臨床試驗多樣性、公平性、包容性的重要性。劉教授認為開展臨床試驗對於地區經濟的提升有所助益。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創院院長兼校長講座教授鄭仲煊教授發表了「人工智慧在醫療保健和醫學教育中的應用」主題演講,並分享了港中深醫學院的人工智慧醫學課程經驗。報告開篇鄭教授指出由於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疾病等原因,世界面臨巨大的醫療資源挑戰,培養能順應時代的醫生,將人工智慧融入醫學教育勢在必行。接著鄭教授進一步分析了人工智慧在醫學教育中的優勢,以及面臨的挑戰。最後,鄭教授介紹了港中深醫學院東西方結合的綜合醫學教育的醫生培養模式,及其實施情況。



深圳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郭毅教授發表了題為「解鎖神經健康,助力終身活力」的主題演講,就EEG(腦電圖)在神經健康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進行了主題報告。郭毅教授深耕神經病學領域,在演講中深入闡述了神經健康對終身活力的重要意義。他強調了EEG技術在神經健康評估中的關鍵作用,指出人工智慧可以將腦電波視覺化並即時監測、自動化形成報告及大模型解讀,這為臨床醫生提供了診斷支援。



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郭樹忠教授發表了「先天性小耳癥診療:我們是如何用技術+服務贏得患者信任」主題演講,介紹了先天性小耳癥診療的發展歷史以及中國創新。
前沿的自我創新耳再造技術和細緻入微的服務,郭教授團隊每年手術超過2000例,目前排隊患者超過6000余例,患者來自全國各地,部分患者來自北美、歐洲和東南亞。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及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共同主任袁國勇教授發表了「下一場疫情:探索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影響,通過智慧構建韌性」主題演講,探討了未來大流行的全球影響及如何通過智慧手段建立恢復力。
袁教授回顧了1997年H5N1和2003年SARS等疫情的經驗教訓,強調了動物和人類監測的重要性。他指出,新發傳染病往往始於經濟繁榮地區,隨著肉類消費增加,動物與人類接觸增多,病毒傳播風險上升。其團隊資料顯示,大灣區肉類消費量30年增長百倍,動物養殖密度與人畜共患病暴發率呈顯著正相關。
最後,袁教授強調疫情防控需「三位一體」:加強動物-人類聯合監測網路、建立AI驅動的區域疫情預警系統、推動政府層面的長效資源投入。



在新風天域「大灣區全球醫療峰會」上,深圳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郭毅教授發表了題為「解鎖神經健康,助力終身活力」的主題演講,就EEG(腦電圖)在神經健康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進行了主題報告。郭毅教授深耕神經病學領域,在演講中深入闡述了神經健康對終身活力的重要意義。他強調了EEG技術在神經健康評估中的關鍵作用,指出人工智慧可以將腦電波視覺化並即時監測、自動化形成報告及大模型解讀,這為臨床醫生提供了診斷支援,在大模型完成之後,神經調控方面的腦機介面在未來將會有長足的發展。隨後郭毅教授與新風天域一起,共同見證新風天域腦健康中心啟動。此次啟動儀式標誌著新風天域在腦健康領域的又一重要佈局,也預示著大灣區在醫療創新和健康服務方面邁出新的一步,為更多老年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方案。